發表文章

跨海返鄉千里路,萬盞燈籠解鄉愁 | Homesickness from thousand miles away

圖片
每個人舉起手上的燈光,散佈在長長的隊伍裡,像是一條緩慢流動的星河,穿過村子裡的大街小巷 年假結束,人們也開始從老家收拾心情,往工作崗位移動。過年這事年年有,但對每個人來說,意義不盡相同。它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臍帶、可能是一種味覺的安慰、也可能僅是一種例行儀式。在老家過年的情景,是我難以忘懷的。雖然一趟旅程加上飛行和高鐵,總要花上一整天,但每到歲未年終的團圓,仍然非常期待。 迎聖駕 遊子們返鄉,有許多熱鬧的祈福活動,這是延續了上百年的傳統。村民會組織鑼鼓隊,敲鑼打鼓為全村迎神祈福。青年們則會參與擡神轎,據說擡到三山國王 1 的人,會財運滾滾來,所以大家回來,都爭著擡轎。遊行隊伍經過大街小巷的路口,便會停一下,給前來迎聖駕的善男信女上香祈福 2 。 純手工龍香的製作需要耗時一年,一柱香立在地上相當於兩個成人的高度,可以連燒數天不熄滅 隊伍繞村的路上,會看到許多大陣仗的龍香群,冒出陣陣白煙。各種戲臺也紛紛搭建起來,演出各種戲劇答謝神恩。當然各種香氣四溢的貢品是少不了的,像是滷鵝、鹽焗雞、水果…拜完之後再分送給親朋好友,稱作:「吃平安」。 木偶戲又稱「抽紙影」,由隱身在場景背後的師傅操作,用戲劇答謝神明 贏燈 小朋友最期待的,肯定是晚上的贏燈活動。晚餐過後,小孩就會拉著大人,迫不及待的走入贏燈的隊伍。參加贏燈,得提著代表自家姓氏的燈籠加入贏燈。每家都有幾盞這樣的傳統燈籠,它是用油黃色的紙包覆著竹條骨架,紙面上用紅色筆墨大大的寫上自己的家姓。   燈籠裡面點著蠟蠋,橘黃色的火光會隨著步伐搖曳。隨著加入贏燈人數不斷增加,隊伍也不斷拉長。每個人舉起手上的燈光,散佈在長長的隊伍裡,像是一條緩慢流動的星河,穿過村子裡的大街小巷。 贏燈的長龍會不斷繞行,延途還會施放高空煙花。花火在夜空中展開來,發出「澎!澎!」的巨大聲響,像閃光燈一樣,隨機照亮隊伍裡的每張面孔。那些面孔中,會偶然發現許久不見的朋友、同學、或老鄰居。有些人雖然想不起名字,但還是會開心的打招呼,並且在腦中浮現許多片段的回憶。贏燈祈福的儀式,有著許多象徵。它代表: 平安吉祥、萬事如意、招財進寶、添福添丁 。遠在臺灣的我,把對家的思念織入燈籠,希望家人親戚們能平安健康,這是一份平安吉祥的祝願。 註 三山國王是潮州人、潮汕人、潮州客家人

原來你陪了我這麼久 | My favorite crochet which with me for a long time

圖片
女孩子一般到了六、七歲,就會跟媽媽,或街坊之間的能手學習鉤針的技巧。這裡的婦女都會有一套鉤針放在身邊,一帶就是一輩子。 把行李箱打開,拿出一件件物品,代表又到達另外一個目的地。能帶的東西每次都要取捨,自從知道肚子裡有小寶寶之後,到哪裡都帶著他。帶著他拉行李、帶著他登機、帶著他到下一個目的地。帶著的每件東西都有回憶,或是獨特的原因,才能在一次次的抉擇中被留下。 來臺北已經不是第一次,但是帶初生的寶寶卻是第一次。看到小孩照常活動進食,就放心不少。等待整理的物品從行李箱翻出,一落落的占滿整個房間。當我拿起一袋鉤針正在思考要放哪裡,才發現小發糕眼睛一直盯著看。銀白色閃亮的針形,可能是吸引寶寶目光的原因吧?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ーー《論語·魏靈公》 在老家潮州,女孩子一般到了六、七歲,就會跟媽媽,或街坊之間的能手學習鉤針的技巧。這裡的婦女都會有一套鉤針放在身邊,一帶就是一輩子。這種手工打磨的鉤針,市面上很少見了。記得小時候看製針的老師傅,總會騎著單車、車架上綁著工具箱和小茶爐到村上服務。有人鉤針磨損了、或是想改成雙頭針,便會圍在師傅周圍請他打磨。小茶爐裡的碳火燙得發紅,師傅拿著銼刀來回打磨發出「刺!刺!」的聲響,濺出許多明亮的火星。剛完成的鉤針拿在手上觸感非常光滑,有金屬特有的厚實手感,鉤起來很滑順,是鉤織老手們最鍾意的工具。 除了有把順手的鉤針,還得要配上嫻熟的手藝,才能織出精美的鉤織成品。村上的阿姨們忙完家務,通常會聚在戶外的屋簷下鉤織。一邊鉤織的同時,他們總會不經意談論:誰織得快、誰織出來的成品最漂亮。像是一種榮耀,連剛學會鉤織的小女孩,都會自已變化出不同的花樣,和其他人比美。在女孩完全熟悉鉤織之後,經過媽媽的認可,才會給她一支斬新的不鏽鋼鉤針。那初次拿到新鉤針的感覺,就像是一種加冕,對孩子來說是意義非凡的。 我轉動手上的鉤針,鉤起了許多難忘的回憶。希望在臺灣能將鉤織的技巧,透過這些鉤針發揮出來,製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,讓更多人欣賞那份得來不易的手作工藝。 延伸閱讀 給小寶寶的第一份禮物 First gift for newborn baby 囟門保暖好過冬 Keep fontanelle warm for winter 跨海返鄉千里路,萬盞燈籠解鄉愁 Homesickness from thousand mil

囟門保暖好過冬 | Keep fontanelle warm for winter

圖片
迎面走來兩位像是來健走的阿姨,眼神不斷的朝我們的方向瞧。直到快錯身而過之際,其中一個阿姨似乎按耐不住,手指著自己的額頭,朝著我們喊… 太陽透過濃密的樹葉,在熱得反光的柏油路上印出一大片海苔般的樹蔭。我們帶著小發糕在戶外散步,自己也順便擺脫室內久待的煩悶。經過一段空曠的大道,我幫小發糕脫下連體衣外套的帽子散熱,再接著走向老建築之間的小徑。這些都是日治時代的紅磚建物,從走廊貫穿老建築的微風特別陰涼,仔細聞還有一陣很淡的石灰味。繼續向前走,迎面走來兩位像是來健走的阿姨,眼神不斷的朝我們的方向瞧。直到快錯身而過之際,其中一個阿姨似乎按耐不住,手指著自己的額頭,朝著我們喊:「…你的小Baby要給他戴帽子啦,不然會太涼喔!」這位熱心的阿姨指的位置,正是嬰兒的囟門 1 。 連體衣帽平時可以為小嬰兒的頭擋風擋太陽。但對初生兒的迷你頭圍來說尺寸仍然普遍偏大,沒有大人用手幫他壓帽口就會灌風導致囟門受寒。常常在公園散步或逛街的同時,還要一手幫寶寶抓住帽子,不然冷風一吹他就只能一直轉頭往帽裡鑽。於是身為母愛滿分的媽媽,我決定自己動手織一頂適合小發糕頭圍的帽子。 看著小發糕圓圓的頭,便聯想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形穹頂 2 。我將潔白的秋菊放在圓心,在周圍綻放出無數的光芒。再將這樣的光芒變成一圈圈的花團,覆蓋住寶寶整個頭型,達到保暖遮陽的作用。最後用連串的立體造型在孩子的臉龐圍出一圈花瓣,遠看就像一朵可愛的花朵。 原本打算以白色為底色,搭配雞蛋黃的花瓣。等要動手鉤織才發現,想要配色的線長不夠。好在後來我找到了青色的線團長度還夠,搭配起來的感覺出乎意料的清新,這是先前意想不到的。於是晚上等寶寶睡著之後,我便開始鉤織這頂嬰兒帽。 歷經數小時的奮戰,終於把帽子完成,趕在出門散步的時候給小發糕戴上。走在路上囟門不會進風,小發糕比以前更加安穩,不會因為一點陣風而不停躁動。另外,不少路人經過都要瞧瞧這頂帽子,回頭的頻率比平常高出一倍多。還有推嬰兒車的老外特別過來打招呼,就為了看看小發糕頭上的帽子。小發糕很喜歡這頂新帽子,戴上去就很開心,我也感到很開心。 註 囟門的讀音同“信“ 聖索菲亞大教堂(Hagia Sophia)位在土耳其伊斯坦堡,它有著直徑30公尺以上的巨型圓頂,雕刻了華麗精緻的圖騰,並以40個拱型花窗包圍,具有天堂的意

給小寶寶的第一份禮物 | First gift for newborn baby

圖片
尤其是深夜餵奶,讓我持續睡眠不足導致眼睛乾澀,進度多少被拖緩一些。終於在坐月子的後期,利用無數小發糕睡覺的短暫空檔,撐著眼皮將手搖鈴完成! 本來以為是吃壞肚子想吐,後來照超音波,瞪大眼睛的護理師指著監視器:「小孩都很大了,他的腳都要踢到我了!」走出超音波室,心想:「你為什麼要挑在這個沒什麼人想生的年代報到?」混雜著驚訝和期待,心裡不斷想著為第一個寶寶做點什麼?以前製作了無數鉤針作品,這次就為小寶寶做一件獨特的禮物,迎接小發糕的到來。 選禮物的製作項目當然不能馬虎,設計初期為了要做什麼傷透腦筋。除了精力大不如前,這時期睡到半夜常常被肚子裡活力十足的小發糕,使出連環飛踢踢醒,讓我嚴重失眠,專注力直線下降。身為一個孕婦,坐下來畫草圖的時間,也因為無法久坐而大大縮短。現在支撐我的,就剩下意志力了!   在研究什麼樣的道具能安撫寶寶的同時,我希望能兼具嬰兒初期的安撫與抓握需求。在手繪多張草圖構想之後,決定設計一組實用的"手搖鈴抓握棒"。採用了幾組以動物為造型的設計和配色,除了能產生輕亮的鈴噹聲安撫寶寶,也讓小寶寶同時認識動物。搖鈴上我加了一個自製的小配件:「一條搭配動物角色的圍裙,脫下來就是一條安撫巾。」在寶寶哭鬧時用手搖鈴轉移注意力、同時也能用安撫巾增加安全感,以後好帶一點。雖然是動物,但尺寸很迷你,讓寶寶再大一點的時候,可以用自己的小手訓練抓握。 除了親自設計結構,使用安全的材質,我才放心把玩偶給寶寶玩。 至於為什麼產前就設計,卻遲至產後才完成整組禮物?實在是材料不好找!為了放心讓寶寶玩,製作材料是挑了又挑。要避免他啃咬,我捨棄了一般製作娃娃會用到的珠子眼睛,改用柔軟的不織布做眼睛。線材特別選擇蠶絲絨,雖然比較貴,但不刺激皮膚也比較不容易起球。填充的綿花選用純天然的絲綿。不是全部的材料都很好找,所以只能分批完成採購。 發覺手指沒有往常來得靈活 等材料終於到齊要開始鉤織,已經很接近小發糕退房的日期。開始動手製作的時候,卻發現鉤不動了!以往的流暢不見了,只剩下很難彎曲的胖手指,勉強用力就會發疼,我很擔心之後會不會成為常態。經過蔡醫生仔細的解說,才知道這是生產常有的水腫,產後就會自然消退。聽完我才放下心中一塊石頭,將部份完成的組件先放著,等他退房後再繼續完成。 上圖:收線前的準成品 下